欢迎访问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如何写作学术论文
——记“道可道•导学”系列讲座之“论文写作交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06浏览次数:513

1023日晚7点,“道可道•导学”系列讲座之“论文写作交流”在哲学系薛光林楼314报告厅开讲。主讲人为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副教授孙乐强。讲座中,孙乐强老师以培养心中的吸铁石为喻,用自身的学术经历形象地阐述了读书和写作论文的方法与理念。
培养问题意识与建构学术发展史
讲座伊始,孙老师便指明了学习过程中常见的读书效率不高、论文写作难等问题,并由此强调学术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读书的过程中,阅读者要具有问题意识,把握文本的核心问题。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在学术圈立足的根基。一个学者为人所知,往往是因为他在自己所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方面取得了成就。
问题即课题。关于如何培养问题意识,孙老师谈到了一个重要方法:养成在图书馆翻阅学术期刊的习惯。最新的权威期刊反映了当前学术领域的前沿问题。长期地阅读期刊,使人能够知晓学术热点问题的演变过程,从而建构一套完整的学术发展史,这有利于我们把握国内外学界的热点问题。
孙老师接下来谈到论文选题的三种方式。第一种,老题新作。由于老问题往往已经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这显然使提出新思路的空间变得狭小,故而这种方式难度最大。第二种,选人头,这种方式最简单。第三种,也是最合适的选题方式,通过对自己先前整理的学术发展史的梳理,在问题演变的基础上发现一个新的方向,这种新方向由于符合学术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而将会成为未来的热点。因此,要求学者具有预判学术热点问题的能力。
孙老师认为读书的同时一定要带着问题,问题又来源于对未来学术热点的预判。明确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阅读文本。同时,由于时间有限,在读书的过程中要讲求一定的次序。在具体步骤方面,孙老师建议围绕问题列书单,从经典书目读起。相关经典书目的阅读是从事任何一个研究方向都绕不开的,同时,熟悉经典文献还是理解和驾驭当代学术著作的必要前提,因为当代总是对经典的回应与推进。从经典到当代,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清晰的学术问题发展史,从而像剥洋葱一样理清某一特定的学术问题的层层推进的过程。
人文学科方法论与读书笔记
读书,是培养心中的吸铁石的过程,这一过程以详细的读书笔记为其特征。孙老师用马克思的例子,论证了勤于做笔记对文科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这一观点的来源所涉及的人文学科方法论包含层层递进的四个方面:文本-思想史-理论-现实。读书笔记属于把握文本的范畴。做笔记的过程同样要把问题意识贯穿始终,即围绕问题进行段落摘录,并通过提炼关键词整理所摘录的段落。孙老师以马克思的《伦敦笔记》为例,指出围绕“货币”等词所做的大量笔记是形成《资本论》的最终格局的前期准备。做笔记还可以写下自己的评论,不论质量好坏,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做读书笔记,是心性的修炼,是定力的培养。刚开始做笔记,速度会很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习惯的养成,效率会越来越高。
做好了读书笔记,写论文便有了基础。根据论文选题对相关笔记加以整合集中,便可发现一条相对清晰的线索,即得到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探讨与评价,由此形成自己对该问题的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这一过程的展开是整个思想史的宏大叙事,为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断增加的学术积累,使论文写作变得相对容易一些。接下来,就应当认真消化吸收不同学者的看法,并对比各人观点的区别与联系,借此启发自己的看法。
论文结构的设计
毫无疑问,一篇优秀的论文一定有着科学合理的结构,但在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构思出一套合适的论文结构是十分困难的;通俗地讲,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是很多同学为之苦恼的难题。对此,孙老师介绍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我们的研究过程,而论文的展开过程,则应当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论文一开始所要讨论的,一定是最抽象的基本问题。不同的学者对同样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但总会有一些要点是所有讨论该问题的学者必须加以解释的。这些不可跳过的要点,便可作为论文框架中的第一目,它应当是文章涉及到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后文所叙述的具体问题的基础。第一目的确定会自然引出第二目的具体问题,论文的写作便可以顺利地展开。
在小标题的设置方面,孙老师建议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学方法,分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几个小标题,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最后结论,从而构建一套合理而完整的论文框架。
     
孙老师始终强调,人文学科的研究需要下苦功夫,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他的讲座在论文写作的方法和理念两方面都给在了在场同学极大的启发。讲座报告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发问,孙老师一一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