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南大人文社科前沿讲座:暨“从古印度雕塑到朝圣心理学”之主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0-28浏览次数:868



 
 
20151022日晚,由公司社科处主办的“南大人文社科前沿讲座”于哲学系楼314室开讲。此次讲座主题为“从古印度雕塑到朝圣心理学——谈《法显传》的跨学科研究”。受邀主讲人胡海燕女士系德国哥廷根大学佛学博士,现为德国弗莱堡大学孔学院经理。讲座主持人为公司社科处王月清处长,受邀点评人有我系杨维中教授、宋立宏教授。
讲座开始前,王月清处长对胡海燕女士的学历予以了简单性的介绍——胡女士曾求学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门下,以佛经梵汉对勘为主要研究方向,后留学德国,并留德工作至今逾三十年。
此次讲座,胡海燕女士率以法显求法路线之图景展示,将与座诸位师生拉至当时的时空中,进以感知法师当年求法之不易。随后,她指出《佛国记》存有的两个版本,进而围绕其主题,主要从以下六点展开:
首先,胡女士对欧洲、日本与中国学者对法显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简要地学术回顾。其中主要涉及到欧洲早期汉学家对《佛国记》的译介,其中如法国雷蒙沙及牛津、剑桥大学的第一代汉学家,等。指出《佛国记》有一个法译本,五个英译本,而对其的翻译实则具有开启西方汉学研究先河之意义。与此同时,对中日学者关于《佛国记》版本的考校,以及日本籍学者土谷遥子不辞辛苦对法显途径中亚各地所进行的实地考察等,胡女士也进行了相当精彩的评述。同时,胡女士还提到新世纪以来,德籍英国学者宁梵夫对《佛国记》的翻译,还包括到新的法译本,以及中国大陆学者先后两次组织与法显相关的学术研讨会。
其二,立足古文献诠释学之方法,胡女士就《佛国记》一书的特点及其叙述体予以了生动的介绍。她指出《佛国记》所展示的图像性文学特点,并举以法显《佛国记》中的文句类型,如“行……日”、“到……国”等,分析了其行文内容,据此以为这实则是法显求法途径地理新发现的文本记述形式。
第三,胡女士从考古学的视角切入,配以古印度雕塑及绘画等艺术实例,主要是基于印度巴尔胡特佛塔的浮雕为实证,结合古代梵文的文法书籍内容,如公元前3世纪印度梵文语学法家所著《巴尼尼语法注解》及公元前2世纪的《大疏》,对《佛国记》中所载印度河谷里“傍梯”一词着以深入浅出地分析,认为其不当在英语中直译为“stairs”,而实义应对应为古代梵文文法书籍中所记载的“sankupatha”,即“楔子路”,又或言“楔钉路”。
第四,对于《佛国记》中所载“中国”与“边地”两个术语的义指,胡女士以巴利文律藏和耆那教文献为中心,从古文本中记载的地理意涵出发,指出《佛国记》之“中国”实则出于五印之“中天竺”概念,而此地理之外,悉为“边地”之谓。
第五,《佛国记》中载法显沿海路回国途中,曾多次应遇难情而乞拜观音。对此,胡女士分析以为,当联系东晋时期汉地观音信仰崇拜,尤其是竺法护所译《正法华经》对汉地观音崇拜影响亦及法显本人身上。此外,胡女士还以印度东南部航海人礼拜观音为保护神为实证,并举以6世纪左右的浮雕为例,对此一问题进行论证。
最后,胡女士就公元416年版《佛国记》中跋文作者是谁,进行了学术发问。通过其论证以为,可能是孟顗。对此,杨维中教授在随后的讲座点评中指出,跋文作者为孟顗的可能性不大,并对胡女士“冬斋”一词的疑问进行了解答,指出“冬斋”与“夏安居”并非文本对应,而实与中国封建王室礼制相关联。
受限于讲座时间,胡女士虽未全景展示其讲座内容,但就其发言,是极富学术性和前沿性的。
随后,杨维中教授对胡海燕女士的讲座予以了点评,肯定其对法显的研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总结其研究所具有的跨学科特点,尤以语言学方法,及对考古材料如雕塑和绘画等的学术应用,许以高度的赞誉。
最后,与座的同学在聆听胡海燕女士的精彩讲演后,颇多启发,积极发问,与胡女士形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