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日到6日,美国科学史学会(HSS,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美国技术史学会(SHOT,Th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以及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SSSS, The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三大学会在美国俄亥俄州首府克里夫兰召开2011年会。我系戴建平副教授受美国科学史学会的理事、加州综合理工大学Zuoyue Wang(王作跃)教授的邀请,参加了这一规模宏大的学术盛会。三个学会的会场分散在相距不远的三个酒店,且酒店之间有会议的专车随时接送,所以每个代表可以选择旁听各个会场的不同专题的组会。几天内,他旁听了大会主题报告及分会场的数十场组会报告。
11月3日晚上6点,三个学会代表的全体大会在克里夫兰市中心的Marriott Key Center的Grand Ballroom举行。能容纳1000多人的大厅座无虚席,除了来自美国各地的学者之外,还有很多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代表。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应对灾难:从科学技术的历史和社会研究的视角看福岛”(Dealing With Disasters: Perspective on Fukushima from the 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东京大学科学史家Yuko Fujigaki的主持下,著名科学史家Spencer Weart(《全球变暖的发现》作者)、Gabrielle Hecht以及Hugh Gusterson分别代表HSS、SHOT和SSSS做了大会的主题报告,分别从科学史、技术史和社会研究的视角分析、讨论了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及隐藏在这一事件背后的重要问题。
另外一件值得介绍的是戴建平老师参加了11月4日晚7点举行的一年一度的美国科学史学会的颁奖盛典。HSS每年都会颁发若干个奖项。首先是最佳研究生论文奖,2011年度的获奖者是哈佛大学的James H. Bergman,其获奖论文是“Fighting Chance: The Science of Probability and the Forecast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Blue Hil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and the U.S. Signal Service, 1884-1890”(与机会作战:概率科学与布鲁希尔气象台和美国信号服务局之间的预报之争,1884-1890)。第二个奖是教育杰出成就奖,为来自史密斯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及相关科学研究机构)的Pamela M. Henson获得,他是史密斯研究所的科学史小组的主任。最佳论文奖的获得者是西班牙独立大学的NuriaValverde Perez,她于ISIS上(Vol.100, No.3)发表了“Small Parts:Crisostomo Martinez(1638-1694), Bone History , and the Visual making of Body Wholeness”被认为是2011年最佳科学史论文。
一位华人学者获得了今年的有关女性的历史著作奖,她叫吴懿礼(Yi-Li Wu),来自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她的获奖著作是Reproducing Women:Medicine,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女人的再生产:晚期中华帝国的医药、隐喻和分娩》)。著名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Naomi Oreskes获得了2011年度最佳读者奖,她与美国NASA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所的Erik M.Conway合著的Merchants of Doubt,是2011年美国畅销书之一,揭露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一些工业企业和一些学者联合起来混淆科学、迷惑大众的历史(如烟草公司对吸烟有害健康的抵制,气候怀疑论者对全球变暖的质疑等)。
最后一个也是最有份量的大奖是萨顿奖,这是美国科学史学会乃至世界科学史界的最高奖(相当于科学界的诺贝尔奖)。来自芝加哥大学的Robert J. Richards获得了这一象征科学史界最高成就的荣誉,以奖励他一生在科学史领域获得的杰出成就。
颁奖之后,大会特邀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史家Silvan S. Schweber做今年的荣誉讲演。这个讲演长达1个半小时,简要叙述、评价了著名物理学家贝特的一生(Hans Bethe)。Schweber曾是贝特的员工、助手,后来研究物理学史,并被贝特亲自指定为传记的作者。Schweber本人也已年近九旬,是美国物理学史研究界的泰斗之一。在他讲演结束之后,在场的几百名代表起立为这位伟大的学者鼓掌致敬。
参加这次大会使得戴建平老师对美国科学史、技术史及科学的社会研究等领域的现状有了直接的了解与体会;其次,他在这次大会期间,接触了来自美国各个大学(从哈佛、MIT、耶鲁、普林斯顿到一些不知名的学院)及欧洲、亚洲一些国家的学者,并和他们就彼此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