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公司产品方案010108
一、培养目标
思想道德方面: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团结敬业、立志将自己的理论研究献给祖国的现代化事业的专门人才。
业务素质方面:
1、博士研究生:应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学术研究功底,并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在本专业研究领域内,应了解最新学术前沿研究动态;在已有的具体研究方向上,应具备独立承担相关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应达到相应要求。
2、硕士研究生:应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在本专业研究领域,应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具备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专业研究与教学的能力。学位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专业介绍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具有厚重的历史传统。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的前身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哲学系和金陵大学哲学系都曾长期开设“科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哲学与人生”等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后,相关教学与研究以自然辩证法为载体得到保持与发展。1959年自然辩证法教研组正式成立,主要成员包括政治系夏基松、地质系王德滋(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和阚顺章、物理系孙广荣、数学天文系朱耀鑫、化学系王雪梅等,为一些理科院系五年级员工(当时学制为五年)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课程。1960年恢复哲学专业、1977年恢复哲学系建制后,均设有自然辩证法教研室。
1978年开始招收自然辩证法专业硕士生,导师为夏基松、林德宏,首届员工为郑毓信、徐纪敏、沈骊天、萧玲。天文系陆埮(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导师)、物理系陈锡光(后为理学院经理)、生物系袁传宓等都参加了教学和指导工作。此后,在先后设立的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博士点中,均设有相关研究方向。1997年林德宏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招收博士生。2000年获得科技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林德宏、郑毓信、萧玲先后任学科带头人。2004年成立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本学科承担并完成了很多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共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逾200人。本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学科及其他院系保持长期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为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的团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林德宏、郑毓信、沈骊天以及国内著名学者夏基松、张之沧、鲁品越等都曾在本学科任教。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人,专职科研人员1人。他们是萧玲教授(自然哲学、科学认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李曙华教授(科学思想史、系统科学原理及其哲学问题、中西文化与科学比较研究)、蔡仲教授(科学哲学的后实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戴建平副教授(科学思想史、科学技术哲学)、刘鹏副教授(法国科学哲学、当代S&TS),陶孝云博士(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哲学)。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2)科学技术与社会(3)科学思想史。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优秀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2.博士研究生:应届硕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
四、学习年限
1、硕士研究生:三年
2、博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A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这三门三选一) (1学分)
公共外语 (4学分)
B类:
哲学动态与评论 (3学分)
C类:
科学技术哲学专题(核心) (3学分)
西方科学哲学 (3学分)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3学分)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3学分)
D类:
科学史经典著作选读 (3学分)
科学思想史 (3学分)
科学与文化(后现代科学)(3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课 (3学分)
(二)博士阶段
博士外语
专业外语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专题研究
科学的社会与文化研究
科学哲学的后实证研究
系统科学及其哲学问题
中西科学思想比较研究
六、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学科组协调,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
2.博士生在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确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其博士培养工作。
3.公共课以讲授为主,基础课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重在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学科研究的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鼓励研究生进行相关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与交叉研究。
4、在读期间,成绩优秀、符合条件者可经个人申请、院系推荐申请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外海攻读博士学位(硕士为主)或联合培养(博士为主)的公派职工。
5.研究生的德育及思想品德教育由研究生领导小组和导师共同负责。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学单位负责相关课程考试。
2.专业课采取以课程论文为主,选以笔试和专题学术报告相补充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员工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课程论文。专业课必须在相应的下一学期规定时间内获得成绩,逾期成绩无效。
3.硕士中期考核:为保证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学科组组织相关教师组成中期考核小组,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硕博连读,对考核不合格者提出批评,对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4、博士资格考核:资格考核以考察博士生对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术素养、对专业研究动态和前沿领域的鉴别和把握能力、完成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等为重心,同时考察其学风和学术道德。考核通过方可作为博士候选人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考核从博士二年级上学期开始,首先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单位进行预考核,然后是二级学科的正式考核和全系考核。预考核内容以资格论文(或研究综述)为主,要求体现出对所研究领域或主题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尤其是核心范畴、主要观点、经典研究、前沿动向等的理解和把握。正式考核皆以面试为主,或结合笔试。考核内容及比例为:学位课程的完成情况占30%;开题综合报告占40%;完成的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占30%。最终以全系为单位,做出暂缓通过率不低于15%、优秀率不高于15%的考核结果,并予以公示。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待遇不变,并可在一年后参加下次考核。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待遇不变,并可在一年后参加下次考核。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详细细节参看《哲学系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方案》。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公司产品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接轨。题目选定后,研究生要做开题报告,经导师组同意后方可写作论文。论文题目确定后,研究生要写出写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写作任务。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在答辩之前必须严格按照《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办理。
所以申请参加硕士答辩同学需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12月中旬提交完整的初稿,并在当月的二年级中期考核时接受初步答辩审核。
所有申请参加博士答辩人员需要在每年四轮固定答辩时间之前三个月提出答辩申请,在预答辩后参加学校组织的送校海家家盲审的抽检。被抽中论文的盲审需获得通过才能参加正式博士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完成,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硕士学位者对在读期间论文发表不做要求;申请博士学位者应发表两篇CSSCI期刊论文(或者一篇CSSCI期刊加两篇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或者一篇一流期刊,三个标准满足一个即可,具体要求参见《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基本条件(适用于2009年秋季及以后入学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并完成上述论文指标者,学校方可授予学位。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所有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在毕业后,均参加省评估院与教育部组织的两轮论文质量抽查。
十一、参考书目
《科学思想史》,林德宏著,江苏科技出版社
《自然科学史》,斯蒂芬·梅森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科学的旅程》,雷·斯潘恩贝格、黛安娜·莫泽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李约瑟著,科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
《继承与叛逆》,陈方正著,三联书店
《科学的生命》,乔治·萨顿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自然的观念》,柯林武德,华夏出版社
《科学史学导论》,赫尔奇·克拉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胡塞尔著,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科学与近代世界》,怀特海,商务印书馆
《从存在到演化》,【比】普里戈金著,上海科技出版社
《从混沌到有序》,【比】普里戈金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混沌:开创新科学》,【美】格莱克著,张淑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美】沃尔德罗普著,陈玲译,三联书店
《系统科学》 ,许国志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系统科学精要》 ,苗东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系统科学学》,陈忠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从系统论到混沌学》,李曙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
《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融合》,张祥龙著,北京:三联书店
《海德格尔传:来自德国的大师》,迪格尔﹒萨弗兰斯基著,靳希平译,商务印书馆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尚杰著,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