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东方哲学与宗教专业公司产品方案[2014修订版]

发布者:季林发布时间:2011-03-18浏览次数:1958

东方哲学与宗教专业公司产品方案010120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具有比较扎实的东方哲学和宗教专业基本理论和较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科研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够满足国家战略决策、社会公共服务和专业科研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介绍

东方哲学与宗教专业的学科研究方向主要有:

1.博士生:(1)东亚儒学(2)东亚道家和道教(3)南传佛教与东亚佛教(4)儒佛道三教关系(5)中印佛学比较研究(6)犹太思想研究(7)犹太教与世界文明(8)儒、道与东方哲学(9)儒学与东亚哲学比较研究

2.硕士生:(1)儒佛道三教与东方哲学  (2)犹太教与伊斯兰教  (3)东亚道教与民间宗教(4)儒学与东亚哲学

团队力量:本学科有正式在编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六名,副教授一名,讲师二名。其中,五十至六十岁之间的教授二名,四十多岁的教授二名,四十岁以下教授三名。另有兼职教授三名。团队力量雄厚,研究特色鲜明,年龄结构合理。教授、博导的教学与科研在海内外都有相当的影响。

科研水平:本专业以中印佛学、犹太教、儒学与东亚哲学、道教与民间宗教等为主要特色。其中,佛教、犹太教、道教与民间宗教以及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其科研、教学力量等方面在国内学术界名列前茅。多年来,由本专业的教师撰写的多种专著已经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必读参考书。洪修平教授的《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佛教文化历程》、《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徐新教授的《中国开封犹太人-历史文化与宗教研究》、《犹太百科全书》、徐小跃教授的《罗教与〈五部六册〉揭秘》、李承贵教授的《德性源流——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和孙亦平教授的《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等专著在相关领域都是有相当分量的学术著作,博得学术界广泛好评。多年来,本学科点出版学术专著二十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和《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主要有:洪修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宗教的发展及精神”、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佛学研究研究集成”;徐新教授主持的美国犹太文化纪念基金会项目“犹太文化史”;徐小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间宗教与佛道二教关系研究”;李承贵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儒士佛教观研究”;孙亦平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一五社科基金项目“东亚道教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苏道教文化史”;宋立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古代犹太人与非犹太人关系研究”。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优秀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2.博士研究生:应届硕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


四、学制

1.硕士研究生:三年

2.博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硕士阶段

  A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这三门任选一门)                                            (1学分)

公共外语                                                       (4学分)

     B类:

哲学动态与评论                                           (3学分

     C类:

东方哲学与宗教概论 (核心)                             (3学分)

儒佛道三教关系史与论                                     (3学分)

儒道与天人之学                                          (3学分)

 D类:

中国近现代哲学专题                                       (3学分)

道教概论                                             (3学分)   

佛教概论                                                 (3学分)

宗教艺术(宗教艺术方向必修)                             (3学分)

现代新儒学专题研究                                       (3学分)

宗教与文化                                        (3学分)

佛教教义学                                               (3学分)

信仰与文化研究                                           (3学分)

中国民间宗教与信仰                                       (3学分)

犹太教与世界文明                                         (3学分)

基督宗教研究                                             (3学分)

希伯来语基础                                            (3学分)

犹太教文献选读                                           (3学分)

佛学研究史料与方法                                      (3学分)

道家道教经典选读                                        (3学分)

佛教经典研究             (3学分)

宗教与现代社会             (3学分)

基督教史             (3学分)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                                         (3学分)

希伯来语(一)                                          (3学分)

希伯来语(二)                                          (3学分)

圣经诠释学                                              (3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课             (3学分)

    ()博士阶段

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

专业外语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儒佛道三教关系专题研究       

犹太教专题研究                

佛教哲学原著精读

道家经典研究

道教专题研究


六、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学科组协调,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

2.博士生在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确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其博士培养工作。

3.公共课以讲授为主,基础课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重在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学科研究的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鼓励研究生进行相关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与交叉研究。

4、在读期间,成绩优秀、符合条件者可经个人申请、院系推荐申请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外海攻读博士学位(硕士为主)或联合培养(博士为主)的公派职工。

5.研究生的德育及思想品德教育由研究生领导小组和导师共同负责。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学单位负责相关课程考试。

2.专业课采取以课程论文为主,选以笔试和专题学术报告相补充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员工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课程论文。专业课必须在相应的下一学期规定时间内获得成绩,逾期成绩无效。

3.硕士中期考核:为保证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学科组组织相关教师组成中期考核小组,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硕博连读,对考核不合格者提出批评,对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4、博士资格考核:资格考核以考察博士生对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术素养、对专业研究动态和前沿领域的鉴别和把握能力、完成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等为重心,同时考察其学风和学术道德。考核通过方可作为博士候选人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考核从博士二年级上学期开始,首先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单位进行预考核,然后是二级学科的正式考核和全系考核。预考核内容以资格论文(或研究综述)为主,要求体现出对所研究领域或主题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尤其是核心范畴、主要观点、经典研究、前沿动向等的理解和把握。正式考核皆以面试为主,或结合笔试。考核内容及比例为:学位课程的完成情况占30%;开题综合报告占40%;完成的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占30%。最终以全系为单位,做出暂缓通过率不低于15%、优秀率不高于15%的考核结果,并予以公示。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待遇不变,并可在一年后参加下次考核。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待遇不变,并可在一年后参加下次考核。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详细细节参看《哲学系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方案》。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公司产品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接轨。题目选定后,研究生要做开题报告,经导师组同意后方可写作论文。论文题目确定后,研究生要写出写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写作任务。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在答辩之前必须严格按照《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办理。

所以申请参加硕士答辩同学需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12月中旬提交完整的初稿,并在当月的二年级中期考核时接受初步答辩审核。

所有申请参加博士答辩人员需要在每年四轮固定答辩时间之前三个月提出答辩申请,在预答辩后参加学校组织的送校海家家盲审的抽检。被抽中论文的盲审需获得通过才能参加正式博士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完成,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硕士学位者对在读期间论文发表不做要求;申请博士学位者应发表两篇CSSCI期刊论文(或者一篇CSSCI期刊加两篇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或者一篇一流期刊,三个标准满足一个即可,具体要求参见《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基本条件(适用于2009年秋季及以后入学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并完成上述论文指标者,学校方可授予学位。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所有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在毕业后,均参加省评估院与教育部组织的两轮论文质量抽查。


十一、参考书目

楼宇烈主编《东方哲学概论》

   (美)肯尼迪著《东方宗教与哲学》

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上、下)

黄心川《世界十大宗教》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

吕 澂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

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洪修平《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

洪修平主编《儒佛道哲学名著选编》

徐  新《犹太文化史》

宋立宏、孟振华 《犹太教基本概念》

徐小跃《罗教与与〈五部六册〉揭秘》

徐小跃《禅与老庄》

李承贵《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

李承贵《中西文化之会通》

孙亦平《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孙亦平《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

孙亦平《道教文化》

杨维中《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