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承贵邀请,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中江先生于5月26日到访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并于当晚在薛光林楼354室作了题为《人文世界与经典传统:儒家经典诠释学的起源》的讲演。本次讲演由李承贵教授主持。讲演伊始,李承贵教授代表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对王中江教授的到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诸位听众介绍了王中江教授的学术观点与学术贡献。
当晚,王教授为我们深入地、生动地剖析、讲解了儒家经典诠释学起源这一重要的学术问题。
(一)提出儒家经典诠释学问题的缘由。王教授根据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认为我们人类面对着自然、社会与人文三个不同的世界。其中,以宗教、哲学、文学、历史等各种经典及其解释史为主要内容的人文世界亦包涵三个层面:经典世界(世界1)、对经典的学习和解释过程(世界2)、对经典的解释结果及其运用(世界3)。这样一个世界正是一个广义的经典及其诠释的世界。就“经典”而言,它是具有原创性、永恒性与持续震撼力的先贤的智慧结晶。而在儒家经典诠释方面,王教授指出了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儒家经典诠释的史学化与文献化,导致了儒家经典的文化、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失落;二是以往经学界认为儒家经典诠释学起源于汉代,孔子与《易》、《春秋》甚至全部的儒家“六经”无关。王教授对此表示质疑,因而选择这一主题进行研究。
(二)寻找“六经”与早期儒家的关系。为回应儒家诠释学起源于汉代这一学界观点,王教授首先提出了判断经典诠释学出现的标准:1.“文本”的大致确定并被信奉为经典;2. 文本被广泛阅读、引用与诠释,并产生了经典诠释的作品和“术语”。进而王教授从郭店楚简、上博简等出土文献与《庄、子》《汉书·艺文志》、《史记》等传世文献两个角度来寻找早期儒家与六经的关系,说明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六经文本在东周时代已经“基本”统一和定型,从而打破了以往学界认为的儒家经典诠释学起源于汉代的说法。
(三)在确定儒家经典诠释学的起源后,王教授进而探讨了儒家经典诠释学中文本的经典化与权威化、经典的排序及其整体意义的符号化、经典的诠释行为及其术语、儒家的诠释原则与方法等问题。王教授围绕儒家经典这一主题,有理有据地为我们揭开了儒家经典诠释学的广阔世界,说明了儒家诠释学不仅仅是历史化与文献化的诠释,其中亦渗透着儒家的人文精神、理想与价值。
演讲结束后,同学们向王教授请教了有关儒家经典诠释、儒学与儒教等学术问题,王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王教授幽默风趣的风格与扎实深刻的学术功底让在场的同学们深为折服。最后,这次讲座在一片热情的掌声中圆满结束。